美国专家:中国崛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从来不会提自己的血统
文|历史求知所编辑|历史求知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早已非比寻常。出于不同的政治立场,无数国家对中国的崛起抱着怀疑、批判甚至敌视的态度。他们震惊于中国的发展速度,不理解中国的意识形态,但是他们真正忌惮的不是飞速增长的GDP,而是中国人不论出身、不论地域甚至于不论血统的民族凝聚力。“民族”二字来源何方“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在“二十四史”之一的《南齐书》中,出现了关于“民族”一词的最早记载。但是其含义与现在并不相同,可翻译为族属之类。在中国古代“族”的概念源远流长,主要分为两个大类一是“宗族”界限,二是华夷之别。宗族是封建阶级的代名词,涵盖了血缘、姻亲、势力划分与资源分配等阶级关系;华夷之别则代表了蛮、夷、戎、狄、华夏“五方之民”的区别。无论何种解释,都与现在汉语中“民族”一词的含义大相径庭。有学者认为,古汉语中虽然关于“民”和“族”的词汇种类繁多,但是据相关学者考证“民族”一词的现代解释则有可能来源于近代的日本。1899年,“民族”一词第一次以它的现代意义出现于文学作品之中,梁启超在他的《东籍月旦》中开创性地引入了“东方民族”的概念。日本学者认为,梁启超在日期间,受日语影响,将日语中对nation的翻译“民族”直接引用在自己的文章之中。至于“民族”一词是如何出现在日文之中的,在学术界并没有太多研究。但是鉴于中国文化对于日本文化的深刻影响,也不排除从中国传向日本的可能。十九世纪中叶,日方大量引进中国译制的西方著作,从中吸收对应欧美新概念的中文词语也颇为正常,同一时期,大量双音汉字词应运而成。甲午战败之后,国内进步分子刮起了一阵“西学东渐”之风 ,知识分子与革命人士将希望放在改革后的日本之上,大量报刊和翻译组织在此时涌向市场。梁启超在戊戌变法之后流亡日本,其思想在逃亡期间更是大受“东学”的影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强权思想、帝国主义理论、《社会契约论》有了新的认识。加之清末民初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中国掀起了救亡图存的“自强保种”运动,民族与种族、华夏与蛮夷之间的矛盾在国家兴亡之际被搁置在一旁。“中华”一词的演变发展“中华”一词以“华夏”为词根,经过一番推演变换才成了如今的“中华”。在中国古代,华夏民族自黄河流域迁徙奔波,将脚步遍布中国领土的每个角落。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和文化历史的传承性,与其他族群不同,华夏族并没有大规模文化断代的情况发生。加之黄河流域在四方之中,“中华”二字由此得名。相对“民族”来说“华夏”的概念形成得要更加早些,《左传·定公十年》中便有“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的说法。那么“华夏”二字又由何演变而来呢?历史学家们对此有着自己的见解。有人认为,“夏”在古文中有大的意思,中国自古便是礼仪之邦,以“夏”命名表达了中国礼仪底蕴的深厚。而“华”则指的是衣着华贵、精美,代表了中国极其精湛的织物工艺。但也有历史学家认为,“华”指华山而“夏”指夏水,山水之间勤劳的劳动人民繁衍生息如是而已。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华”是汉族的专有名词,这也与其词根“华夏”有关,所谓“华夏文化”汉族占比颇多。但是随着各民族的融合,地域区别在交通变革中变得模糊,极具地域性色彩的文化在全国范围内流通,其间的隔阂也逐渐透明化。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孙中山、梁启超等革命人士将进步思潮洒满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在国家存亡之际,中国人民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此时,“满汉之争”完全是无谓的牺牲,“五族共和”才是救亡图存的正确道路。新中国成立之后,受苏联民族理论知识的影响,最终明确中国共有56个民族,而“中华民族”则成为其组成的共同体的代称。十四年抗战的惨痛经历让中国人民对于特殊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共同的历史命运,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共同的痛苦回忆,这也进一步拉近了民族间的距离。再加之战乱和饥荒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促进了人口流动进程,人员的迁徙让文化与地域壁垒被进一步打破。全民族统一战线并不只是说说而已,五十六个民族勠力同心最终才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再加之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证民族之间的权利平等,避免因民族风俗不同造成的不必要的争执,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少数民族文化不受侵害,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习惯和地域风俗,减少各民族间的不必要的冲突。危机面前的凝聚力2008年汶川大地震,举国大恸,无数救援物资在第一时间空运到灾区,一条条空中生命线保障了民众受灾后的基本生存需要。数以万计的民间救援组织从四面八方奔赴现场,面对山上滚落的碎石、沟壑纵横的公路,他们用双脚丈量每一寸土地只求为民众增一分生路。2020年,正是新春佳节,但是湖北武汉却是一片寂静,街边门面紧锁,街上空无一人,只有高楼上的万家灯火宣示着这座城市还活着。而在武汉之外,数以千万计的医疗用品和防护用品被装进了货车,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在除夕夜告别家人踏上援鄂的大巴车。在国境线之外,大批由境外华裔和留学生无偿捐赠的物资被运往中国。在大灾大难面前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全国人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非必要不外出、两点一线,三年光阴过去了,我们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在国际局势动荡的今天,中国的稳定、高速发展必然会引起一些西方势力的排挤与打压,中国产品、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之上遭受了一系列不公平待遇。面对如此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人民绝不妥协。对于存在辱华嫌疑的品牌,我们坚决抵制,绝不妥协;对于中国本土品牌,民众选择支持国货、“野性消费”,势要对本土产品的生存做出一定贡献。蜂花、白象、鸿星尔克……这些讲诚信、有良心的民族产业体现了它们国人的民族责任感,而消费者们也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它们对于民族产业的支持。除此之外,近年来,年轻人对于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在其他国家纷纷对我国进行文化剽窃的大背景下,年轻人们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宣示主权。汉服热、旗袍热,非遗文化绒花、点翠在“簪娘”的手中得到了传承,年轻人们将民族的瑰宝、自己的作品以短视频的方式投放到社交媒体中。在国内进行文化科普的同时,这些制作精良的短视频也流传到了海外社交平台上,向国外民众打开了一扇文化交流之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当代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宣传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坚决抵制文化挪用行为的发生。这种使命感不论血缘、不分地域、亦不分文化差异,大家对于中华各民族的文化瑰宝秉持着尊重与欣赏的态度,坚决维护文化多元化。无论民族差异如何不同,中国人民都有着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同一个祖先之下,在共同的大背景下,血缘关系显得如此微不足道。血统至上的西方体系而相比于中国,西方却是血统至上的狂热簇拥者。例如至今仍旧维持着君主立宪制度的英国,皇室贵族之间尤为重视自己的贵族血统。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种族歧视的行为也依旧存在,一次次爆发的反歧视大游行更是证明了种族歧视从未消失。这与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历史背景、地理关系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文艺复兴奠定了西方意识形态的主要色彩,亦因如此古希腊、古罗马的一些政治制度依旧残存在西方统治阶层当中。例如古罗马时期,在封建制度之下,贵族的身份地位极其高尚,他们享受着社会给予他们的一切特权,并拥有对于平民阶级和奴隶阶级的绝对优势。同时,鉴于古罗马的政治体系要求,国家皇帝也必须拥有贵族血统,这一规定使贵族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更加稳固。其实,我国古代也存在着相似的权力移交体系,例如“世袭制”的核心价值就与相隔千里的古罗马体系不约而同。但是随着民国时期我国彻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完成,封建帝制这条道路在我国成了一条死路。而西方贵族体系却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完善,以至于一些国家直至今日都摆脱不了贵族的阴影。进入了十二世纪,骑士成为皇帝手中的一把快刀,骑士阶级的出现标志着贵族的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贵族阶级进一步细化,逐渐演变成了以血统、分封、职务为区分的贵族体系。欧洲诸国在不断的征伐中劫掠财富、侵占土地、抢夺资源,所以在战争之中以杰出军事能力立下卓越军功的血统贵族颇受皇权的青睐。如果人们将视野放得野放得更长远、更开阔一些,就会发现古今中外贵族世家的传袭基本依靠联姻和血缘。而想要维持一个家族长盛不衰,见惯了优胜劣汰的贵族大家长们将目光放在了自家子孙后代身上。无论是西洋的剑术、马术、文学,还是东方的骑射、琴棋、书画,贵族小少爷们从出生便接受着高质量的教育,也同样背负着家族的使命与荣光。而在十三世纪,贵族的门槛变得更高也更规范,想要贵族身份被社会、被上层阶级承认,一份贵族家谱必不可缺。久而久之,贵族这个特定的社会阶级被固化,即使时常有新贵受皇权提携跻身上流社会,但是新旧贵族往往相处得不太和谐。随着交通方式的进一步发展,不同国家的贵族之间的往来也逐渐频繁起来,或是为了巩固统治,或是为了增强联盟,不同国家的贵族通过联姻紧密相连。我们承认在中国古老而悠久的历史中,封建帝制存在了几百个春秋,同样依托皇权产生的贵族阶级也凌驾在“人民至上”几百个年头。但是科举制度的存在无疑为广大寒门子弟、普通民众打开了一扇窗户,这些普通人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上攀登,最终突破阶级限制,登上历史舞台。中国人为什么从来不提血统?以西方人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惯性估计很难理解这个问题,但是对中国人来说这个问题简直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或许曾经天各一方、或许也曾刀剑相向,但是随着斗转星移、朝代更迭、人口迁徙,各民族最终完成了融合与统一。现在的我们尊重民族差异,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是华夏的瑰宝;现在的我们做到兼容并包,任何民族的合理诉求都应该得到允许与保障。我们经过了同一场噩梦,一同从黑夜中前行,直到看到黎明的曙光;我们有着同一个梦想,一同向着目标努力,直到看到梦中的天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其力量会让整个世界惊叹。或许在过去我们遭受着种种不公平的国际待遇,或许在今天我们依旧要忍受发达国家的傲慢、仇视与打压,但是让我们将目光放到明天吧!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